-
明朝造船技术
明朝初期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能够容纳1,000名船员,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 桅杆。相比数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乘坐的船只长约30米,四个桅杆比较,可以见到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
发明的罗盘亦于此时传入欧洲,使欧洲人能够发现新大陆。明中晚期,因皇室的禁止、官员不理会发展科技等因素,明朝开始落后于欧洲国家。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倒如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方以智的《 物理小识》、程大位的《 算法统宗》、吴有性的《 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而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现代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与现代理论非常相似。方以智则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 孙云球制造 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从这些些来看,明朝的科技在当时来说是作了很多的改进,有很多的突破。
而日用品也有科技上的突破,如于谦作的《咏煤炭》说明了明代 煤已经十分普遍。而明朝宗室在科技上也有极大的 贡献,明宗 朱载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确地提出了 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亦多有建树、贡献;明初周王朱橚眄把四百余种植物种于府内,并让王府画工将植物绘图编制成书,名为《 救荒本草》,对灾时的济民很有帮助。《救荒本草》共记有植物414种,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学历史上的重要书籍,亦是明朝农学上的一大突破。中晚明的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各种新式火器大量涌现。西方的佛郎机火炮、 红衣大炮都迅速在制造和使用。还有一些专门的火器论著出现,如 茅元仪所著之《 武备志》。这些火器在对抗 倭寇及 满清时起了极大作用。
明朝末期,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在他们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大量传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的科学发展因为趋于缓慢,所以落后于欧洲。随着西学传入,使得少数的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之处,值得其学习。但这些改变并未造成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而当时传入的学问非常多样,也有一些士大夫着手与传教士合作 翻译西方书籍或著书介绍西学,例如 徐光启就曾与利玛窦合译了 几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时,基于双方文化的歧异及认知方面的不同,也引发了一些冲突,例如南京教案等。
当时的 意大利 传教士 利玛窦进入传教之余,还介绍了西学,这些西学如 天文学、 地理学、 数学及 医学均是在这段期间传进中的。
明朝在军事科技方面也做了不少改进,例如明初已经普遍装备了火铳枪,还出现威力巨大的火炮。明中叶时,已经装备当时最先进的兵器 佛朗机炮和火绳枪,到了明末,最先进的武器就成了 红夷大炮了,明朝于1621年引入红夷大炮,于1625年开始使用,于1630年大量生产。例如松江6个月内就能生产400门 红夷大炮,可见其科技的先进性。明朝还大大的改良红夷炮,甚至发明新的火炮。除此以外,各类弹道研究都很快得到发展。而日本要到17世纪才认识大炮,直到明治维新前大炮仍然依赖进口。
-
明朝历史专题(一)
-
明朝历史专题(二)
-
明朝皇帝
-
明朝历史人物
李天经(明代历法家)
徐霞客(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
袁崇焕(明末著名名族英雄)
阿鲁台(鞑靼领导人,北元太师)
严嵩(明朝重要权臣)
宋克
刘伯温(神机妙算大明第一谋臣)
瞿能(明朝将领)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豪富)
绰罗斯·马哈木
徐祯卿(吴中诗冠)
唐肃
寇白门(秦淮八艳之一)
盛庸(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
祝枝山(吴中四才子之一)
孛儿只斤·答里巴(第23代蒙古大汗)
柳自华(明朝杭州名妓)
高逊志
冒辟疆(明末四公子之一)
齐泰(明初著名官员)
文征明(吴门四家之一)
张辅(明代重臣)
王翠翘(明朝江南地区的著名传奇女子)
余尧臣
钱谦益(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
黄子澄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
沐晟(明初著名将领)
杜十娘(轻财好义的古代美女)
王行
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
刘三吾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