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吴三桂著名人物介绍

    明朝吴三桂反叛失败

    本名:吴三桂,字号:字长伯,一字月所,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大周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以下是小编为您讲解明朝吴三桂反叛失败,了解明朝吴三桂反叛失败相关的人物故事、事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明朝历史人物,以及明朝历史的发展动态,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会慢慢的消失成为过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仅仅是历史,具体真实性,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能说的真明了,因为,本站的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 明朝吴三桂著名人物专题,明朝吴三桂反叛失败,明朝吴三桂历史事件

  • 明朝吴三桂反叛失败

    反叛之初,在他看来,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远胜八旗,而揭起反满的旗帜,可以争取广大汉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挥才能而言,年轻的康熙皇帝又决非自己的对手。他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但是,实际情况恰与吴三桂的愿望相反。

    一是吴三桂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其次,由于此时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并未产生什么重要影响,虽然他代表汉族利益,但是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吴三桂的估计相反,康熙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因此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与此同时,为对吴三桂部下进行分化瓦解,康熙帝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的亲属概不株连,各安职业。在军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师征讨吴三桂,还分别派出得力将领硕岱、赫业、马哈达、科尔坤等分赴荆州、兖州、太原、四川等军事重地。虽然在叛乱发动之初,清军有所失利,但是,由于在政治上是讨逆平叛,经济上是以全国制一隅,时间不长,便扭转了军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不能越长江一步,双方在战场上暂时出现了相持的局面。

  • 推荐阅读

    【备注:明朝吴三桂反叛失败,对历史的爱好者而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历史知识方面的积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多闻、多思;敬请顺便了解以下“推荐的历史常识”,利于增长智慧;】

  • 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妹妹:董昭仪,汉哀帝的妃子

    详细点击:【汉朝:董贤(汉代第一男宠)】

  • 兰陵王入阵曲

    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中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详细点击:【南北朝:高长恭(北齐将领绝世美男)】

  • 祖父:梁元帝萧绎

    祖母:徐昭佩

    父亲:武烈世子萧方等

    详细点击:【南北朝:萧庄】

  •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详细点击:【上古:少昊(华夏远古部落联盟首领)】

  • 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韩国,甚至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详细点击:【唐朝:武则天】

  • 1934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突围后,开始长征。11月28日,红三军团六师十六团团长李寿轩奉命在

    灌阳城阻击敌军,掩护“红星”纵队(中央机关)渡过湘江。灌阳城距湘江80多里,是敌军围追“红星”纵队必经之地。富有山地作战经验的李寿轩团长,观看地形后下令伐木,就地构筑工事。时入寒冬,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头上却冒着蒸气,整整两天两夜几乎没合过眼。李寿轩身先士卒,两眼布满血丝,眉头拧成一团。在全团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一和由无数根尖刺的木桩交织而成的障碍工事终于筑成了,足有一里多路长,刚刚被柴刀砍过的木桩尖头白森森的,像一柄柄利剑。

    李寿轩带领几个同志察看了工事,最后呼了一口气说:两天两夜,真难为同志们,大家吃了苦头,流了汗,是为了保证“红星”安全渡江,少付流血代价。在这里我们能多顶一分钟,“红星”就多一份安全,红军就多一份希望!李寿轩话音刚落,两个侦察兵气吁吁地跑来,“报告团长,桂军的两个师正向我们这里移动,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战士们来不及擦把汗,立即进入战斗准备状态,严阵以待。全团指战员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死死地拖住敌人。

    几小时后,李寿轩从望远镜里看见了一群化了装的敌人,正杀气腾腾地向我方工事冲来,很快就占领了我阵地前面山上的路口,但没有发起攻击。狡猾的敌人预先派了一个侦察连,向我阵地爬来。突然,一个连长模样的军官惊叫一声:“山上埋伏有红军!”话音未落,后面的士兵刷刷地卧倒在地,做射击状,一动不动。顿时,双方阵地上都静悄悄的,只有树枝偶尔被山风摇动,树叶沙沙啦啦地,整个山坡上好像除了树,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了。

    李寿轩十分沉着,根据他多次与桂军交战的经验,分析他们不会轻易拼命,一是因为我们工事牢固,难攻;二是他们跟蒋介石矛盾重重,无意消耗自己的实力。僵局是不会持久的,怎么办?李寿轩忽然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长坂坡阻击曹兵的“疑兵”计,于是立即命令部队在工事里活跃起来,战士们把枪栓拉得哗哗地响,阵地后面山上的部队也叫着号子扛木头,战壕里的部队来回不停地移动,蛮有声势。

    敌人果然发懵了,侦察连退下了山,大队人马按兵不动。一时间,他们欲进不得,欲退不舍,山下的敌人抓耳挠腮。快到黄昏的时候,敌人阵地上突然响起了撤退的军号声。接着,只见敌人灰溜溜地掉转屁股“拉差”了。这样,我方一枪未发,智退了敌人两个师,战士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唱了起来。敌人刚走,八军团的部队奉命接替十六团任务,并带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红星”纵队胜利渡过湘江。获此消息后,李寿轩立即下令收拢部队,向湘江方向撤走。

    详细点击:【近代:李寿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Copyright jiaol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0363号 历史网。免责说明:本站历史知识,来自网络收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历史 历史网站 历史人物 别墅装设计 别墅设计 SEO优化 画册设计 巴西海运双清 卡压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