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历史人口
话说,对于明代人口到底有多少,是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有人说有六千多万,有人说有一亿,甚至还有人说有二亿,众说纷纭各取所需,一亿和二亿怎么算出来的不知道,但是这个六千万是怎么来的我知道,那是大明会典里面明明白白写出来的。洪武二十六年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口,到万历六年还有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口。前后跨度达二百年,总户和人口数,变化不大。真正对明国人口上有比较大影响的事件也就是大规模战争、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然而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到万历六年以前,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战争似乎就没有多少了,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比较大的瘟疫似乎并没有,最大规模一次应该是正德六年,辽东瘟疫死了八万多人。这些东西每个时代都会发生,可前代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相对稳定的王朝,人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至于反应在大明会典这种重要典籍上的数字为何会如此,这个恐怕需要非常深入的去研究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当然了,有些人说,这个口数是丁口,不是人口,记录的是承担税务的男丁数字。不过从上边的数字上,真心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这种说法,毕竟一户五丁,是不是有点儿多啊?这个明显跟流行的平均一户五口人的说法有点儿不搭调。然后我们假设,这个计数的就是承担赋税的人丁数,那么,按照一夫一妻制度计算,60692856X2=121385712人,然后还有没成丁的呢,平均一丁下一人,那么总人数=121385712+60692856=182078568,这个数字跟上文人口二亿似乎很搭配的样子,哦?其实本人也不知道这个数字到底对不对,实在是不知道这么算这个数字到底行不行。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本人似乎发现了一个更为客观一点儿的人口统计方式,这个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根据其他的官方统计数据来计算。这个数据就是全国的产盐量。明朝中后期,私盐贩卖很猖獗,一度明朝政府为了限制私盐泛滥,在各地建设了很多关隘来阻止私盐的泛滥情况,这个是没法禁绝的,比如,弘治年间就对盐户用余盐换取一些米面等生活必需品予以认可,当然了这个都是小数。建立关隘能挡住的也就是那些小商小户,真正有实力的大户、亲王、国戚们,肯定是挡不住的。最多给他们增加一些经营成本。说这些话,主要是要说明,明代官方数据是要比实际数据要小的,另外截取万历六年的数据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张居正执政时期,明朝政府的情况还算好,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个时期可以对前后跨度时间不长的时期人口数量有个比较大致的认识。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来看数据(全是万历六年):两淮盐引(小引)705180引,大约141036000斤。两浙盐引(小引)444769引,大约88953800斤。长芦盐引(小引)180808引,大约36161600斤。山东盐引(小引)96110引,大约19222000斤。福建盐引(大引)104340引,大约31302000斤。河东盐引(小引)620000引,大约 124000000斤。陕西盐引12577668斤。广东盐引(小引),生盐30229引,大约6045800斤,熟盐,34601引,大约6920200斤,四川盐引9861140斤,云南盐引1827844斤。以上数据总计,再加上先前省略的一小部分,一年产盐大致=351000000斤。
现在流行着这么一个数据,那就是一个人一年吃盐的数量大约为5斤(今市斤),有个人呢,算了这么一个账,就是用清朝乾隆年间的盐产量跟人口数量计算出平均一个人一年的吃盐数量为六斤(今市斤),为什么要引用这么一个数据呢,在我印象里,清朝乾隆年间应该是第一次统计全国人口不是统计丁口,而是统计的人口总数。那么这个处于古代相近的时期来说,用起来应该更顺手,相对客观一些。那么明代一斤大约等于今市斤1.2斤,五斤就等于6斤的样子,换算到上面的数字,完全可以用明代的产盐数量直接除以5就可以了,最后得出一个数据就是70000000+,也就是说,人口数量最少为七千万。六千万的说法明显不对。再加上那个时代私盐泛滥,具体到泛滥成什么程度没有数据支撑本人的说法,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计算这个数,看了一些人的论文,大多都是断章取义没法认同。
在这里本人做个假设,假设张居正执政时期,明政府相对强势,对于私盐遏制相对有力,算私盐数量占官盐数量的两成左右,也就是大约七千万斤。参考一下百度的内容,煮盐大约一锅7—10斤,大约5-6小时完事,一天两锅,也就是20斤,一个月大约600斤,合明斤500斤,一年六千斤,七千万斤大约需要10000+去干这个活,以当时的情况来说,遍布沿海地区一万人也不是很多,更何况还有盐户卖私盐。或许有人说,私盐泛滥程度超过官盐,这个说法,本人是不认可的。现实情况一般都是,不搭理你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你根本不够档次,不成事,另一个是你太强了惹不起,明显的,那些私盐贩子猖獗还不至于让明政府忌惮,只能说他们不值得大动肝火,还在可容忍范围之内,毕竟几次整理两淮盐政的时候都是盐税明显下降的时候。
经以上论证,本人大胆预测,明朝万历前期的人口数量应该在8000万左右,跟盛唐和北宋末期差不多。到了天启、崇祯初年时期可能会攀升到一亿。或许有人说,明朝明显比宋朝面积大很多,要比他们人口多才对,问题在于,人口的集中地差不多,真正大的地方反而是那些偏远边关地区,连明王朝自己控制起来也不是说的那么顺手。很多网友看的明朝地图,实际上实际控制区也没有画的那么大。
-
明朝历史专题(一)
-
明朝历史专题(二)
-
明朝
-
明朝历史人物
李天经(明代历法家)
徐霞客(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
袁崇焕(明末著名名族英雄)
阿鲁台(鞑靼领导人,北元太师)
严嵩(明朝重要权臣)
宋克
刘伯温(神机妙算大明第一谋臣)
瞿能(明朝将领)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豪富)
绰罗斯·马哈木
徐祯卿(吴中诗冠)
唐肃
寇白门(秦淮八艳之一)
盛庸(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
祝枝山(吴中四才子之一)
孛儿只斤·答里巴(第23代蒙古大汗)
柳自华(明朝杭州名妓)
高逊志
冒辟疆(明末四公子之一)
齐泰(明初著名官员)
文征明(吴门四家之一)
张辅(明代重臣)
王翠翘(明朝江南地区的著名传奇女子)
余尧臣
钱谦益(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
黄子澄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
沐晟(明初著名将领)
杜十娘(轻财好义的古代美女)
王行
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
刘三吾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