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历史外交
明朝朝贡体系
明朝建立后逐步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朝贡制度,到明成祖时期开创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
下西洋与通西域
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
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明朝海禁与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合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逐步正当化,国际贸易使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明朝万历援朝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最终明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士气受挫,决定撤退本土,然遭中朝联军拦截,于露梁海战全歼来援日军,但邓子龙、李舜臣不幸战死殉国。 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奠定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
明朝中西交流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的往来。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并接触。
明末清初,欧西天主教士的东来,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方文化传人。以前宋元时欧西文化的东传,常是间接的、片段的、模糊不清的。唯明末清初的欧西传教士则是将西方的学术著作迢绎为中文,具体的介绍到来,许多事物理论,为当时人闻所未闻。
利玛窦著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当时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
明朝历史专题(一)
-
明朝历史专题(二)
-
明朝
-
明朝历史人物
李天经(明代历法家)
徐霞客(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
袁崇焕(明末著名名族英雄)
阿鲁台(鞑靼领导人,北元太师)
严嵩(明朝重要权臣)
宋克
刘伯温(神机妙算大明第一谋臣)
瞿能(明朝将领)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豪富)
绰罗斯·马哈木
徐祯卿(吴中诗冠)
唐肃
寇白门(秦淮八艳之一)
盛庸(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主要将领)
祝枝山(吴中四才子之一)
孛儿只斤·答里巴(第23代蒙古大汗)
柳自华(明朝杭州名妓)
高逊志
冒辟疆(明末四公子之一)
齐泰(明初著名官员)
文征明(吴门四家之一)
张辅(明代重臣)
王翠翘(明朝江南地区的著名传奇女子)
余尧臣
钱谦益(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
黄子澄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
沐晟(明初著名将领)
杜十娘(轻财好义的古代美女)
王行
马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
刘三吾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